徐沛良:最重要的是企業要把戰略定位找準
信息來源:減速機信息網 責任編輯:wangxueming
|
常言道,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更何況,記者對徐沛良董事長的兩次采訪,相隔了8年。 2000年,記者第一次采訪徐沛良的時候,他還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創業者。他領導的上海鴻得利機械制造有限公司雖然在行業內小有名氣,但當時的產值不過6000多萬元。2008年,記者第二次采訪徐沛良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個遠近聞名的企業家,企業的產值和銷售額都超過4.5億元。用徐沛良自己的話說:“今非昔比,已經不是一個檔次的了”。 企業成長和“大氣候”密不可分 徐沛良,江蘇丹陽運河鎮人,1981年畢業于上海理工大學建筑工程專業。1990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浦東的開發、開放進入實質性啟動階段。就在這一年,徐沛良下海以4萬元起家,1993年在上海浦東新區創建了上海鴻得利機械制造有限公司。 2008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記者采訪的話題也由此展開。徐沛良說,鴻得利的成長經歷了三個階段:1993~1997年是創業階段,完成了企業的原始積累過程;1997~2001年是發展階段,企業進一步夯實了基礎,開始走上正軌;從2002年至今是騰飛階段。 “鴻得利是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改革開放為企業創造了成長的環境,企業的成長和國家經濟增長的大氣候有密切的關系。”談到鴻得利的騰飛,48歲的徐沛良十分興奮。 2002年,徐沛良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買了地,2006年底鴻得利搬遷到投資1.2億元興建的6萬多平方米新廠區;2007年又在江蘇啟東濱海工業園買了108畝地,現在已經開始規劃建設。鴻得利的兩大類主導產品工程機械和電工機械銷售額的增速從來沒有低于30%;2007年的增長幅度最大,翻了一番。 企業成長至少要有三個標志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符合經濟增長、企業成長的邏輯,即使在經濟增長的大環境下,企業成長也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判斷企業成長的標志至少要有三個,在徐沛良看來,最重要的標志是企業要把自己的戰略定位找準。 企業的戰略決策和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有很大的關聯度。徐沛良認為,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一個好的政策可以改變國家面貌,一個好的政策也可以成為企業的發展機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國內“從緊”的財政政策開始轉向“積極”的財政政策,啟動了城鄉電網、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抓住宏觀經濟政策的這個變化,徐沛良把拉絲機和絞線機做成了電工行業的中國第一品牌。爾后,隨著國內房地產消費市場的啟動和城鎮化建設的升溫,徐沛良又及時作出戰略調整,使工程機械的銷售額成倍增長。 談到企業的戰略,有所謂“藍海”和“紅!敝帧R粋企業最理想的狀態是,一部分業務在“紅!,一部分業務在“藍海”。 2003年,徐沛良作出了同時追求差異化和低成本的戰略選擇———這是典型的“藍!睉鹇。以差異化為例,在臂架泵車系列產品中,徐沛良領導的企業只生產22米、37米、40米、43米和47米規格的中短臂架泵車,其中的22米中短臂架泵車成為2007年度中國工程機械的上榜產品。而在低成本方面,泵車的臂架系統原來是從韓國進口的,現在是企業自己研發,降低了成本30%多。但是,徐沛良并不像一般的“藍!蹦菢右幈芨偁,而是多少有點像“紅!彼频膮⑴c競爭。他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競爭的對手是蠻多的。” 企業成長的第二個標志是勇于創新。2002年,徐沛良領導的企業研發成功了“城市獵豹”車載泵。這個新產品的創新之處在于把工程機械和汽車結合在一起,把傳統的拖式泵變成可以自己行走的卡車車載泵。讓徐沛良感到自豪的是,企業的這個大膽創新,不但在時間上領先于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等知名企業,而且很快形成了產業化,年銷售量超過了200臺,市場占有率超過了35%。2003年,“城市獵豹”車載泵獲得發明專利;2007年10月獲得國家發改委頒發的特種車輛改裝資格證書,通過了生產準入和環保認證,上了公告目錄。徐沛良不無驕傲地告訴記者:“我們的這個產品,在行業內是很有名的! 企業成長的第三個標志是資本運作。2007年,徐沛良引入了兩家戰略投資者:中金投資公司和上海浦東新區科委。作為一家股份制企業,在原來的五個自然人股東中,徐沛良的持股比例由73%下降到58.96%,但仍然是企業的第一大股東。 企業不僅造設備而且“造人” 人們經常說,企業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徐沛良說得更透徹:現在的企業不僅造設備,而且“造人”。 徐沛良的“造人”是全方位的。 一是企業核心團隊的打造。為了打造一支有戰斗力的核心團隊,徐沛良不再兼任總經理,而是把自己年輕的侄子推到總經理的職位上,一方面在風口浪尖摔打鍛煉,另一方面每年舍得花大價錢學習深造。 二是企業研發隊伍的建設。泵車臂架系統的鋼結構曾經是企業研發的“短板”。2006年,徐沛良從杭州請來了一個工程師,結果一個人帶起了一個團隊,攻克了這個“短板”,使企業的綜合實力上來了,F在,企業的研發隊伍已經有70多人,新廠區大樓的整個四層是研發中心;徐沛良的下一個目標是要建設一支200多人的研發隊伍。他告訴記者:“現在企業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是非常高的”。在上海鴻得利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年薪七八十萬元的高級員工已經有三個。 三是企業的梯隊建設。在江蘇鹽城,在江蘇啟東,在山東煙臺,都有上海鴻得利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的技校班。這種技校班是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開辦的,每年招收不少于200人。徐沛良還和上海交通大學簽訂了合作協議,每年為企業定向招生20人。 采訪中,徐沛良不止一次地談到,“現在的競爭是企業文化的競爭”。如今,鴻得利的兩大類主導產品工程機械和電工機械出口的比重已經占到15%。徐沛良對記者說,他的企業網站將要用中文、英文、俄文、阿拉伯文、韓文和日文六種語言面向國內外的客戶。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一看。
|
|